现在开早餐店怎么样?一个月可以赚多少钱?
早餐店作为餐饮行业的“刚需型”生意,看似门槛低、现金流稳定,但实际经营中竞争激烈,盈利难度较高。能否赚钱,核心取决于选址能力、成本控制水平和产品差异化策略。我从行业现状、成本利润拆解、风险及优化方向几个角度展开分析,供参考。
一、行业现状与市场需求
早餐消费具有 高频次、短时段、强地域性 的特点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年轻一代“在家做早餐”的比例逐年下降,尤其是写字楼、学校、交通枢纽附近的早餐外食需求稳定。但需求背后也面临两大挑战:
客群分流严重
传统夫妻店、连锁品牌、便利店甚至流动摊贩都在争夺同一批顾客。若产品缺乏特色,极易陷入低价竞争。
消费习惯区域化明显
北方消费者偏爱包子、油条、粥类,南方则更倾向于肠粉、米粉、茶点。选址前必须调研周边人群结构,比如社区店需兼顾家庭客群,写字楼店则要满足白领的“快取”需求。
二、成本与利润的“生死线”
1. 初始投入:8万-15万元打底
以二线城市30平方米的社区店为例,前期投入主要集中在 房租押金、装修、设备采购、原材料储备 四大板块。
房租押金 通常需支付“押一付三”,按月租金5000-12000元计算,首期支出约2万-5万元;
装修 以简约实用为主,需满足食安监管要求(如明厨亮灶、防蝇设施),成本约2万-4万元;
设备 包括蒸包机、煎炸炉、豆浆机等厨具,以及收银系统、餐具,约3万-5万元;
原材料 首月备货约5000-10000元,另需预留5000-8000元办理证照、消防改造等杂费。
2. 运营成本:每月3万-5万元
房租 是最大支出,占总成本40%-60%,社区店月租约5000-12000元,核心商圈可能翻倍;
人工成本 按2-3名员工计算(含社保),月支出8000-15000元;
食材成本 约占营收的45%-50%,例如包子毛利约60%-70%,但豆浆、油条等品类因原料涨价,毛利可能低于40%;
水电燃气费每月2000-3000元,夏季用电高峰或冬季供暖地区成本更高。
3. 盈利测算:日均150单是生存门槛
假设客单价10元,日均销售100单,月营收约3万元。按55%毛利率计算,毛利润为1.65万元,扣除房租(8000元)、人工(10000元)、水电(3000元)后,实际 亏损4500元 。
若要盈利,需满足以下至少一项:
提升客单价至12元以上(如增加咖啡、套餐组合);
日均订单突破150单(对应月营收4.5万元,净利润约5000-10000元);
采用“夫妻店”模式减少雇工,将人工成本压缩至5000元以内。
三、三大核心风险
选址踩坑
社区店需避开“消费力不足”的老旧小区,写字楼店要警惕周末/节假日客流断崖式下跌。建议用“蹲点数人流”的方法,连续3天早高峰在目标点位统计竞对客流量。
同质化内卷
若只卖包子、豆浆等基础品类,很容易被隔壁店用“买三送一”的价格战打垮。需打造1-2款独家产品(如手工麻薯、低卡三明治),或提供差异化服务(如免费打包配送)。
政策与供应链波动
环保政策可能导致油炸类产品受限,猪肉、面粉等原材料价格波动会直接挤压利润。建议与本地供应链平台合作锁价,并提前设计替代产品方案。
四、破局方向:做“更聪明的早餐生意”
错位竞争,绑定细分人群
社区店:推出“家庭套餐”(如包子+粥+鸡蛋组合),用满减活动提升客单价;
写字楼店:设计“5分钟极速取餐”动线,供应咖啡+三明治等高毛利西式早餐;
学校周边:主打“营养早餐卡”,提供月订配送服务。
“早餐+外卖”拓宽场景
入驻美团、饿了么可增加订单,但需注意平台抽成高达20%-25%。更经济的做法是自建私域流量:通过企业微信承接社区团购预订,集中配送降低履约成本。
成本极限压缩
食材采购:加入餐饮供应链集采平台(如美菜网),用量换低价;
用工模式:早高峰(6:00-9:00)雇佣兼职,非高峰时段由家人顶班;
设备替代:用冷冻面团替代现揉面团,节省人工和操作空间。
五、真实案例参考
案例1:上海社区夫妻店
30平方米小店,主打现包鲜肉包和五谷杂粮粥。夫妻两人经营,无雇工,月租金9000元。通过微信群预订单,早高峰前完成50%订单打包,日均销量200单,客单价11元,月净利润约1.2万元。
案例2:杭州写字楼档口店
租用共享厨房10平方米档口,专供咖啡+三明治套餐,客单价18元。工作日出餐量200单,周末闭店歇业。尽管月租金高达2万元,但因人工成本低(2名兼职)、毛利超65%,月净利仍可达2万元。
总结
早餐店并非“稳赚不赔”的生意,月净利润通常在5000-20000元之间,且依赖长期坚守和精细化运营。 关键成功要素 排序:选址>产品差异化>成本控制。
建议新手 先以“早餐车”或社区团购形式试水,验证产品需求和选址模型后再投入开店,避免重资产风险。